企业文化

推进林草事业落地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关键一公里”——全力推动林业站和生态护林员“两大建设”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3-08-03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林草事业的主战场在山区、林区、牧区,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力量源泉都在基层。林业站离山林最近,生态护林员身在林中,林业站和生态护林员队伍是林草工作末端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关键一公里”,发挥着前哨和尖兵作用。

全国2.3万个林业站覆盖84.5%的乡镇,近200万名生态护林员遍布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六大森工集团,他们知林情、解民情、熟地情,在造林绿化、有害生物防治和火情防控、资源管护、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中承担着大量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基本力量。

以林长制为牵引持续加强林业站建设

“2017年9月,安徽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在推行林长制改革中,把设立乡村两级林长、乡镇林长办与加强林业站、生态护林员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一体化推进,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安徽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安徽省共恢复林业站145个,全省林业站共发放林长工作提示单、交办单和督办单等2300余份,陪同各级林长巡林52.3万次,参与推动解决松材线虫病防治、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3.4万余个。

近年来,湖南、安徽、湖北、辽宁、四川、浙江、河南、河北等省,借助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机遇,千方百计推动林业站的恢复建设,取得可喜成效。特别是湖南省2022年以来,恢复设置独立站近600个。

2009年,标准化林业站建设项目开始试点,2014年全面铺开后,中央预算内投资保持在每年8000万—8200万元。2020年以来,中央投资连续3年超亿元,2022年达到1.45亿元,当年带动福建、广西、重庆等13个省份安排省级财政资金2646万元投入林业站建设。

2018年以来,中央向福建省标准站投资4760万元,带动省级投资9280万元,组织实施了160个中央标准化林业站建设、240个林业站服务能力建设和56个省发改委标准站站房建设项目,福建省142个林业站被授予“全国标准化林业工作站”称号。

实际上,除林业站工作外,大部分乡镇林业站还加挂了“管护站”“野保站”“病虫害防治站”“森林防火指挥所”等牌子,承担了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林政案件查处和森林防火宣传的重要任务。针对现实情况,国家林草局林业工作站管理总站有的放矢开展能力培训,全面摸底松材线虫病疫区和重点预防区的林业站建设情况,研究制定《林业站松材线虫病防治主要设备(仪器)参照表》;利用“全国乡镇林业站岗位培训在线学习平台”和“林业站学习”App开展线上培训,近两年新上线课程70余门,总访问量近2000万人次;开展乡镇林业站站长能力测试,近两年培训测试站长近7000人。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奔达乡生态护林员正在开展常态化巡山巡护工作。(国家林草局林业工作站管理总站供图)

统筹管理持续规范生态护林员队伍建设与管理

人是生产力第一要素。广大生态护林员是林草资源保护培育的重要力量。生态护林员是政策法规宣传员,是资源管护巡护员,也是灾害预警信息员,他们常年以山为家、与林为伴,走村串寨、翻山越岭,通常是各类破坏林草资源事件的第一发现者和报告者,是林草资源“天地空”一体化监测体系中地面监测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参与林草资源保护。

2021年11月以来,国家林草局林业工作站管理总站以“统一规范名称、统一数据归口、统一纳入感知系统、统一纳入资源网格”为基本内容,分类分步推进全国生态护林员统筹管理工作,依托全国生态护林员联动管理系统,将生态护林员纳入林草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生态护林员地域、类别“两个全覆盖”,已初步建成一支稳定可靠的林草资源一线管护队伍,夯实全面推行林长制和乡村振兴基础。

生态护林员感知系统(国家林草局林业工作站管理总站供图)

“全国生态护林员联动管理系统是推进生态护林员管理信息化、精细化、规范化的重要平台。”四川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该州共有护林员1.8万人。今年以来,该州在对各县全面加强指导的同时,对于上线率最低的几个县,专门建立工作群,将县、乡管理员全员纳入,逐乡指导更新护林员信息。全州上线率今年3、4月达到90%以上。

“合理划定生态护林员管护责任区”“统一佩戴生态护林员执勤标志”“建立健全考勤登记、巡山记录等管理制度”“建立生态护林员档案,及时动态掌握生态护林员队伍状况”……这些信息统筹管理、录入后,不仅能做到护林员“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林业站也能运用系统开展林长制考核、生态护林员巡护管理和事件处置,为顶层设计、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除此之外,加强生态护林员保险保障也是生态护林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贵州、江西、安徽、内蒙古、广西、云南等省区通过捐赠、政府筹措资金或制定优惠保险产品等方式,为生态护林员解决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除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外,各地还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落实必要的资金投入,逐步提高待遇,让生态护林员成为有盼头、有吸引力的岗位。

实现生态治理和脱贫增收“双赢”

贵州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曾经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面临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重压力”。

“贵州省是多民族聚居省,少数民族又是贫困人口主要群体,生态护林员选聘应向其倾斜。目前,贵州省8.77万名少数民族困难群众被聘为生态护林员,占整体的48%,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团结示范区创建,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贵州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不断探索,贵州省生态护林员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齐头并进,成效明显。一是森林火灾受灾率显著降低。森林火灾从2015年153起锐减至2022年9起,森林火灾受灾率从2015年0.07‰锐减至2022年0.0057‰。二是助推生态保护修复。贵州省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50%提高至2022年62.81%,“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稳固扎实,生态优势进一步确立。

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主战场在农村,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主阵地也在农村。两支队伍位处末端、事关大局。近8万名乡镇林业站干部职工活跃在农村一线,承担着兴林增绿致富的重任,近200万名生态护林员中,半数以上是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他们既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建设者。

全力推动林业站和护林员“两大建设”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固本之策。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