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经济日报:探索具有央企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

发布时间:2017-03-22 来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有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然而,截至2016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4000多万人,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脱贫攻坚,时不我待。央企扶贫基金于去年10月成立后,到2016年底就已经投资6个项目,投资金额超过14亿元,实现了当年筹备、当年设立、当年投资10%以上的良好开局,体现了国投公司专业化投资管理的效率。按照计划,2017年和2018年,央企扶贫基金每年将分别投资50亿元以上。

央企扶贫基金遵循服务国家扶贫攻坚战略、实行市场化运作、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原则,通过产业投资开展精准扶贫,不以收益最大化为目的,整体要求保本微利,重点关注投资企业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带动帮扶作用。

脱贫攻坚最重要的是资金安全、项目质量和扶贫效果。

贫困地区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这些现实问题,对基金投资和投后管理是极大的考验。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管理团队适时调整投资策略,多举措确保投资质量。一是加强与政府投资平台和大型产业集团的合作,开发贫困地区优势特色资源;二是加强尽职调查的分析审核;三是由控股股东提供增信措施;四是根据项目进度,分期拨付资金,并将资金拨付与企业整改挂钩等。

扶贫措施要持久见效,就必须要有产业做支撑。产业扶贫基金以市场化方式,投资于贫困地区优势产业,引导和整合当地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资源,带动地方财政、社会资本增加产业投入;优化投资环境,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出水平,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改进企业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资本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当地“造血”功能。通过产业发展,扩大就业、收购原料、提供劳务,推动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综合收入持续增长,达到精准脱贫和本质脱贫。

国投创益在产业扶贫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一套市场化、产业投资与精准脱贫的投资模式,概括起来就是:“三个重点、两个依托、两个培育、两个抓手”。三个重点——重点选择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的省区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涉及的贫困地区;重点选择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产业。两个依托——依托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依托贫困地区脱贫产业规划。两个培育——培育诚信经营、负责任的企业家,培育新型产业农民。两个抓手——以县域集中投资为抓手;以与产业集团合作为抓手。具体措施有:丰富投资方式。央企扶贫基金除采用股权投资外,还将根据项目情况,采用可转债、优先股、债权、子基金等多种灵活的投资方式。目前央企扶贫基金已在河南和贵州发起设立了两只子基金,有利于发挥央企扶贫基金的投资导向和带动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到产业扶贫事业中来;扩大投资行业范围。除投资于贫困地区的农林资源开发行业外,还将投资于产业园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及养老、医疗、健康等民生产业;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召开企业交流座谈会议,开展专业培训,提升贫困地区企业职工的素养,增强贫困人员通过劳动就业脱贫致富的信心;选聘专业化咨询机构,对投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干部挂职与基金投资相结合。从2016年开始,国投公司选派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到定点帮扶县、重点贫困县挂职。挂职干部不怕苦、不怕累,在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引进龙头企业、探索投资模式,推进投资项目落地,督促投资企业增强合规意识、完善投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强化投后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全面脱贫是我党向全社会的庄严承诺。基金管理团队将进一步加快投资进度,提高投资质量,形成具有央企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让企业和百姓享受央企扶贫的成果。

本文摘自:《经济日报》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