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石油日前举行的科技和信息化创新大会上,20名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受到隆重表彰。他们中,有人挑战了国际公认的学术观点;有人在“水中捞油”,创造了数亿元产值;有人是“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美女博士,有人是不拼颜值拼实力的技术男……
中国石油崛起一批以他们为代表的优秀科技创新青年方阵。“十二五”期间,中国石油集团申请专利21766件,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40余项,6项新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新技术直接创效超过1000亿元。其中,申请专利是“十一五”期间的两倍多。中国石油的科技创新能力已居于世界第一方阵。
面对传统油气产业低碳转型的挑战和世界性低油价的难题,中国石油董事长王宜林称,中国石油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谋生存,以创新谋发展,以创新驱动中国石油加快实现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
从“磨刀石”缝里“挤”油
对石油人来说,“找油”是根本。如果说中东的许多油田就像饱满的海绵,随便一“捏”,石油或天然气就会冒出来,那么中国面对的却是“缺油少气”的现状,要在“磨刀石”(石油行业的形象说法,指油气储层的喉道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或半径那么细,需要用专用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记者注)缝里找油。
如何将储藏在“磨刀石”里的油气“挤”出来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副总经理夏显佰和他的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大规模体积压裂技术,将地下深处约1亿立方米范围的岩层“压碎”,把单一的裂缝变为无数条裂缝。这项技术获得了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深层古老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等重大科学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石油的油气勘探新领域,在四川、鄂尔多斯、塔里木等盆地接连发现了多个亿吨级油气田;超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革命,在鄂尔多斯盆地“磨刀石”上的长庆油田实现年产油气当量5000万吨以上,成为国内最大的油气田。
除了技术上有创新,青年在理论上敢于突破也令人刮目相看。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人员王晓梅所在的团队曾于2015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研究成果《14亿年前的气候驱动》,这是国内石油系统研究者首次在如此高规格的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挑战了此前国际公认的学术观点。
美国地球化学协会将该团队的研究成果评为“2015年地球化学十大进展之一”,这在中国地球化学界还是第一次。
2016年1月和3月,这一研究团队又两次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论文《14亿年前的有足够的氧气使动物生存》,再次引发国际地球化学界的关注。
“通过这个研究,我们论证出来,古老地层有油气潜力,有可能成为油气勘探一个新的接替领域。”王晓梅说。
“十年磨一剑”炼就工匠精神
在这些闪亮的成绩背后他们经历了无数个“想问题想到睡不着”的夜晚,经历了无数没日没夜的演算和论证……在专业精深的领域,他们“一沉下来”就是十几年、二十几年。
参加工作20年,现任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物探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的文佳敏只做了一件事:开发石油物探软件。
长期以来,中国的石油物探软件主要从国外引进,这严重制约着物探技术的发展。2002年,中国石油集团下属的东方物探公司组建研发团队,投入1.4亿元,研发属于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一体化系统“GeoEast”。
这个有超过1000万行源代码的超大型地震处理解释软件系统,在国内多个重大的油气发现中大显身手,成为首个担当生产主力的国产物探软件,真正替代了进口软件。
“工程软件基本都是这样,一个软件从开发到成熟往往要磨上10年、甚至20年。”文佳敏感叹,“不要想着今天干这个、明天干那个,要沉下来,专心、专注才能做好。”
文佳敏在一个领域沉潜20年,“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美女博士吴利平则在戈壁滩坚守一隅。
在复旦大学做完博士后研究之后,吴利平没有眷恋繁华的上海滩,与男友一同来到戈壁滩,一待就是10年。
在新疆独山子石化公司,她没有留在研究院,而是下到车间。在实际工作中,吴利平运用所学,解决了100多个生产问题,她的技术经验转化成100多条操作标准。
成为乙烯厂技术处副处长后,吴利平依然每天到车间转悠。这里的塑料和橡胶,这里的每一条生产线,她都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调配、呵护。
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
孙刚干的活儿被称为“水中捞油”。
经过50余年的开发,大庆油田的综合含水已经接近93%,在这种条件下采油,相当于水中找油、水中捞油。
为实现聚合物对不同油层的最佳匹配,孙刚和团队伙伴做了4年的艰苦实验,记录本摞起来能有一人多高。“聚合物分子量与油层匹配关系图”是几代人的研究成果,孙刚的眼光看得更远,他说:“从水里找油就得不断超越前人。”
又花了1年多,孙刚和他的团队形成了一套个性化、定量化注聚参数优化设计技术,大幅度提高了采收率,带来经济效益5.7亿元。
身上有股倔劲儿的孙刚说:“外国权威不过起步早,超过他们,咱就是权威。”在孙刚身上集中了石油“创客”的“三超精神”:超越前人、超越权威、超越自我。
打造这批石油“创客”闯天下的,有中国石油“十二五”期间1400亿元的科技创新投入,有“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超前科技发展规划,更有领军人物与青年人才成长环境与激励机制的营造。
在中国石油,优秀不是一个人拔尖,而是一群人追求卓越,聚集成一个人才高地。中国石油现有85家科研院所,有3万余名科研人员,其中包括19名院士、23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还有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和昌平科技园两大科技园区。
中国石油新闻发言人曲广学用5个字精炼了“十二五”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成就:多、好、高、远、广。他称,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支撑中国石油稳健发展的最强大驱动力。
本文摘自:《中国青年报》